我們首先來說說 C 反應蛋白,這是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指標,無論是診斷學的教科書,還是臨床生化、臨床免疫學的教科書,都將這個指標描述成「炎癥指標」。
換句話說,外周血 C 反應蛋白增高,提示體內(nèi)可能存在較為強烈的炎癥反應。因此,C 反應蛋白常常用于很多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診斷和嚴重程度的評估。
C 反應蛋白與心血管疾病
好了,花開兩朵,各表一支。
現(xiàn)在我們來說說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機制。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脂質(zhì)沉積是導致心腦血管疾?。毙孕募」K?、腦梗賽、腦出血、冠心病等)的主要原因,因此采用了各種降脂藥去防治心腦血管疾病。
然而,在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過程中,人們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單獨降脂雖然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但是并不能做到完全阻止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這就說明:脂質(zhì)沉積學說并不能完全闡釋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的原因,肯定還有別的發(fā)病機制存在。
為此,人類進行了不懈的努力跟探索。近幾十年來年,人們逐漸認識到:炎癥反應與心腦血管疾病存在密切的關系,支持這一學說的一個證據(jù)就是很多研究發(fā)現(xiàn)外周血 C 反應蛋白水平與心腦血管疾病有關。
這些證據(jù)大多來自一些隊列研究,也就說,研究者先找一些普通人來(當然是很大的樣本),檢測一下他們的 C 反應蛋白(此時的 C 反應蛋白暫且稱為「基線(baseline)C 反應蛋白」),然后對這些人進行隨訪,分析是不是當初基線 C 反應蛋白水平越高的人,將來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的概率越高。
結(jié)果他觀察到如果一個人平時的 C 反應蛋白水平很高,將來發(fā)生心血腦管事件的風險也越高。也就是說,C 反應蛋白是心腦血管事件的危險因子。
然而,在開展 C 反應蛋白與心腦血管事件的研究中,有一個問題令研究者感到很「不爽」:就是大部分健康人的 C 反應蛋白水平低于檢測下限(10 mg/L),但是他們?nèi)匀粫l(fā)生心腦血管事件。
這一現(xiàn)象一個可能的解釋就是檢測下限(10 mg/L)以內(nèi)的 C 反應蛋白水平的變化,與心腦血管疾病仍然有關。
C 反應蛋白的檢測下限問題
關于檢測下限的概念,容我啰嗦兩句。理論上講,任何一種檢測方法,只要你放標本上去,肯定能出一個數(shù),報一個檢測結(jié)果。但在實際工作中,對于低濃度的樣本,檢測結(jié)果的變異就十分巨大。
比如我們最熟悉的血紅蛋白檢測,如果患者的血紅蛋白是 100 g/L,檢測系統(tǒng)一不小心檢測成了 101 g/L,變異才 1%,顯然是無傷大雅,完全可以接受。但是如果一個標本的血紅蛋白是 1 g/L,檢驗系統(tǒng)一不小心將其弄成了 2 g/L,誤差就是 100% 了,顯然是無法接受的。人們常把檢測下限定在變異為 20% 時的濃度。
有些醫(yī)院出的普通 C 反應蛋白報告,雖然濃度在 10 mg/L 以下,但結(jié)果可能就是不可靠的。當然,不同的 C 反應蛋白檢測系統(tǒng)的檢測下限略有差異,一般都在 5-10 mg/L。
高敏 C 反應蛋白
我們繼續(xù)說檢測下限的 C 反應蛋白水平與心腦血管疾病的關系。
舉個例子來說明:如果患者 A 的 C 反應蛋白水平是 1 mg/L,患者 B 的 C 反應蛋白水平是 8 mg/L。如果用常規(guī) C 反應蛋白檢測方法去檢測,他們的 C 反應蛋白都應該是<10 mg/L,發(fā)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是一樣的。
問題是:如果真的有一個技術能檢測到 10 mg/L 以下的 C 反應蛋白水平,A 和 B 的發(fā)病風險真的一樣嗎?
所以,我們需要一種更靈敏的檢測技術,去把 A 和 B 分開,看看 A 和 B 的發(fā)病風險是不是一樣的。
各位看官,也許是看中了這里面的商機,也許是純粹為了滿足好奇心,總之后來這種技術就誕生了,也就是所謂的「高敏 C 反應蛋白」。為了區(qū)別,我們暫且把前面提到的檢測下限為 10 mg/L 的 C 反應蛋白檢測技術所檢測的東西稱作「普通 C 反應蛋白」。當然,不同的檢測系統(tǒng)檢測下限也略有差異,但大多都在 0.5 mg/L 以下。
高敏 C 反應蛋白發(fā)明了以后,人們當然會很好奇地去看看 A 和 B 的發(fā)病風險是不是一致的。研究結(jié)果很令人興奮,A 和 B 的發(fā)病風險果然是不同的。
說到這里,各位看官也就應該明白了,高敏 C 反應蛋白的價值就在于他能檢測到低水平的 C 反應蛋白,把常規(guī) C 反應蛋白無法劃分的那些容易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的人劃分出來,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顯然就具有不言而喻的意義了。
高頻問題
最后,回答幾個常見的問題:
Q:高敏 C 反應蛋白和普通 C 反應蛋白既然檢測的是同一物質(zhì),為何彼此難以換算?
確實檢測的是同一物質(zhì),但是檢測方法不同,加之由于采用免疫檢測法,影響因素太多,無法溯源,因此目前尚無法換算。再說這種換算本身也沒有多大意思(詳見下述)。
Q:什么時候該查高敏 C 反應蛋白,什么時候該查普通 C 反應蛋白?
如果一個患者有明確的感染性疾病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傾向,建議查普通 C 反應蛋白。如果一個人只是健康查體,或者評估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建議查高敏 C 反應蛋白。也許有人會問,統(tǒng)一查高敏 C 反應蛋白不就得了。然而,事情并不是這么簡單的。
首先,高敏 C 反應蛋白的檢測相對昂貴。
其次,以往研究 C 反應蛋白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診療中的價值大多采用的是普通 C 反應蛋白,其結(jié)論是否適合高敏 C 反應蛋白還不明確。
第三,如果一個人的炎癥反應很強烈,高敏 C 反應蛋白會超過線性范圍,檢測結(jié)果的準確性會受到影響。不同的高敏 C 反應蛋白檢測上限差異很大,絕大部分在 60 mg/L 以內(nèi)。
總之,高敏 C 反應蛋白與普通 C 反應蛋白的關系好比狙擊步槍與手槍的關系,如果敵人在 100 米開外,當然最好使用狙擊步槍,那是狙擊步槍的特長;如果你敵人在 25 米以內(nèi),當然最好使用手槍了,因為近距離作戰(zhàn)顯然是手槍的特長?,F(xiàn)在的問題就是,很多臨床醫(yī)生,不管敵人多遠,一律使用狙擊槍。
Q:為什么二者的參考范圍不同?
A:第一,既然檢測方法不同,參考范圍當然不同;第二,這類指標的參考范圍意思不大,最重要的應該是合適范圍?,F(xiàn)在化驗單上列絕的高敏 C 反應蛋白的參考范圍,理論上講,都是合適范圍。
請各位看官正確理解參考范圍和合適范圍的概念。參考范圍說明的問題是: 病人的這項指標和大部分人是否一樣, 合適范圍強調(diào)的是: 如果你的這項指標超過了這個界限, 就應該采取措施來降低他了。
部份圖片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聯(lián)系刪除